2021年全市金融业概况
全市金融运行呈现“四高三多两优”的良好态势。
“四高”:一是金融业增加值高。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实现137.58亿元,同比增长6.4%,占比服务业增加值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8.6%、4.1%。金融业实现税收18亿元,同比增长13%,占全市税收的10%以上。金融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.1%,拉动经济增长0.3个百分点。二是存贷款增速高。截至12月末,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5804.06亿元,同比增长11.83%,存款余额和新增存款保持地级市第一位。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3619.44亿元,同比增长18.15%。全市存贷款加权增速14.26%,增速较去年同期高0.41个百分点。按法人机构统计口径,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比62.36%,历史性突破60%,较上年末提高了3.34个百分点。三是保费收入增速高。全市实现保费收入146.19亿元,比去年同期增加16.75亿元,同比增长12.95%。保费收入保持全省地级市第一位。四是直接融资水平高。直接融资259.07亿元,其中债券市场融资248.7亿,股权市场融资10.37亿,位列全省地级市第一位。全市证券开户数93.9921万户,证券交易额9629.65亿元,融资融券余额33.20亿元,投资者数量、证券交易额和融资融券排名均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位。
“三多”:一是金融机构种类数量多。全市有银行机构32家,保险机构56家,证券期货业机构32家,融资担保机构28家,小额贷款公司15家,典当公司12家,全市金融机构种类数量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位;全市金融从业人员五万余人;二是金融机构总资产多。全市金融机构总资产累计7063.7亿元,同比增加16.5%,全市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位。三是上市企业暨上市后备企业数量多。全市现有上市公司13家(上交所主板3家,深交所主板5家、创业板1家,北交所1家,港股3家),新三板挂牌企业16家,均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位。全市进入四川省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企业33家,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位。去年历经六年新增1家上市公司,长虹新能源成功登陆北交所。
“两优”:一是金融生态环境优。根据人行成都分行、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发布的最新的四川省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结果,我市金融生态环境居全省第二位,四川金融“第二城”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。二是地方金融组织质效优。累计退出高风险类、僵尸类、空壳类、失联类小贷公司6家、退出占比29%,退出融资担保公司13家、退出占比32%,退出典当公司4家、退出占比24%;积极引导地方金融组织提升抗风险能力,全市小贷公司平均注册资本金由1亿元提高到1.3亿元、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平均注册资本金由7000万元提高到9800万元、典当公司平均注册资金由700万元提高到1000万元。